中風危機|港人一家六口5人相繼中風 專家教1招自測中風先兆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4/03/19 18:39

分享:

分享:

日本一位醫科教授教路,可用手指自測中風先兆。

【中風/徵兆/症狀/癱瘓/植物人】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,每年平均約有3000多人死於中風。本港一個六口之家曾經受訪,透露五名成員多年前相繼中風,惟病發前徵兆皆不明顯。日本一位醫科教授就曾在節目上分享1招,只要用拇指便能自測是否有早期中風徵兆。

最新影片:

身為家中長女的郭秀珍與妹妹郭惠珍曾經接受TOPick訪問,透露家中5位成員先後中風,當中亦包括她自己。首位中風的是爸爸,於60多歲中風,發病30多年後離世。期間母親也曾出現小中風,但當時家人以為只是行動緩慢,故沒有察覺。及後媽媽體內有兩條畸形血管爆裂,做手術後雖然保住性命,但就導致全身癱瘓、變成植物人;她約58歲發病,中風20多年後離世。

至於秀珍的妹妹、秀珍自己和三弟其後也依次相繼中風,三人分別於2005年、2014年、2015年發病。秀珍稱自幼便經常感到頭暈,長大後某次在街上跌倒擦傷,送院檢查後發現腦幹曾經中風。事隔一兩年後,她因為血管閉塞致眼中風,導致之後視野模糊。

中風徵狀

據衛生署的資料,「中風」是「腦血管意外」,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,腦組織無法得到足夠的養料和氧氣,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,並產生各種神經症狀。而中風徵狀包括半身不遂、言語不清、嘴歪、眼斜、吞嚥困難、大小便失禁、感覺麻木、流口水,嚴重者甚至昏迷或死亡。

一招自測中風徵兆

ViuTV外購節目《恐怖醫學》其中一集,曾請來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神經科教授長谷川泰弘,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,用手指公自測中風徵兆:

點擊圖片放大
+13
+12

中風成因

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名譽顧問醫生吳炳榮曾受訪指出,腦中風可分為「缺血性中風」及「出血性中風」,約八成患者屬缺血性中風,因腦血管栓塞引致;而出血性中風俗稱「爆血管」,則由腦血管爆裂出血所導致。

中風的高危因素眾多,大多由於血管硬化、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等引起。經常捱夜、缺乏睡眠,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、三高的風險,間接提高中風的機率。

此外,近年中風亦有年輕化的趨勢,吳醫生指出,部分較年輕的中風病例並非由傳統因素引起,需作詳細檢查找出病因,例如畸形血管瘤、主動脈撕裂、免疫系統疾病等等。

他分享,曾遇過一名20多歲的男生,踢波期間被球擊中頸部,結果導致大動脈撕裂、半邊身體無法動彈,送院後證實中風。經過治療後,患者恢復活動能力,無須靠他人攙扶行走,但由於手腳活動能力受一定影響,加上跑步不穩定,因此未能再踢波。

中風嚴重性

中風後果可以有多嚴重?吳醫生就提到,中風是導致成年人永久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,若一條主幹腦血管阻塞,每分鐘會約有200萬個腦細胞死亡,而中風造成的身體機能喪失,視乎大腦受損的位置。

他指出,如中風發生在左腦,會影響右邊身體的活動能力,反之亦然。另外,由於大部分人的語言區在左腦,如語言區受影響,有機會引致失語。如果小腦受損,會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;若後腦視覺區受損,則會造成半盲、視野缺損的情況。

此外,一些病人長期臥床,無法自行活動,可能會產生併發症,例如肺炎、下肢静脈栓塞,導致肺血管栓塞,亦增加其他感染風險。他又補充,由於中風會對腦部功能造成障礙,認知功能有可能因而受損,因此中風病人出現認知障礙的情況很常見。

預防中風貼士

要預防中風,吳醫生建議大眾定期進行檢查,監察身體狀況;恆常做運動;飲食盡量保持清淡,多菜少肉,調味應「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」;吸煙人士應儘早戒煙。

他又提醒,冬季氣溫較低,運動量減少,食量亦可能增加,容易誘發中風等心血管疾病,三高人士、長者等應注意保暖,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

責任編輯:羅嘉欣